新高考改革后,很多家长和考生表示等级赋分制是最难理解的。
赋分制是新高考中最难懂也是最重要的政策,关系到选科策略,它能直接影响考生的高考成绩的评定。
本期,帮帮就为各位考生和家长详细解读什么是新高考“3+1+2”模式中的等级赋分制?以及赋分制对大家有什么影响?



语文、数学、外语3科满分均为150分,总分450分,各科均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物理或历史必选一科,满分为100分,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任选2科,每科满分均为100分,以等级赋分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考生总成绩由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考生选择的3科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组成,满分为750分。
新高考后,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按物理科目组合和历史科目组合分列招生计划、分别划定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考生志愿由“专业(类)+院校”组成,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实现“多元录取”。
新高考等级赋分制是指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个科目设立等级性考试,成绩按等级赋分。
通俗易懂来说就是赋分前,考生的考分是原始分数,通过赋分换算才能得到最终分数,最终分数计入高考成绩。
注意,等级赋分制只针对新高考制度下的选考科目。等级赋分制是依据考生在各省的排名来决定考生最后分数的一个制度。与原始分关系不大。
大家要注意以下两点:
1.等级赋分制不是按照考生的卷面分数来计算成绩。遵循“原始分数——百分比例——等级——转化分数”的等级赋分路径。
2.等级赋分由相关主管部门自动完成,大家在查询到自己的高考成绩时,看到的已经是赋分后的分数,不需要大家自行换算。
各等级及其所占人数比例、等级分赋分区间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
排序中,根据比例划分不同等级,共A、B、C、D、E 5个等级,各等级的人数比例分别约为15%、35%、35%、13%、2%。
等级分的满分值为100分,起点分值为30分。从A至E每个等级按照1分1档的分数间隔对各个等级进行连续赋分,各个等级的等级分赋分区间在17到10分不等。
其中:
Y1、Y2分别表示原始分区间的下限和上限;
T1、T2分别表示转换分区间的下限和上限;
Y表示原始分;
T表示转换分。
考虑到高考分数都以整数呈现,故上述公式的计算结果需要进行“四舍五入”处理。
假设小明同学政治学科原始分为75分,
再假设政治学科B等级原始分区间为【82~61】,
则小明同学政治学科为B等级;
下面进行赋分换算:
B等级的赋分区间【85~71】(固定不变),
那么小明同学赋分后分数为:
解得,T≈80.33;四舍五入后小明同学政治学科最终赋分成绩为80。
新高考下,高考生选择参加高考的科目不一样,加之不同学科之间试题内容、形式、难度、考查角度等存在差异,各科目原始成绩简单相加会造成学科之间不公平不公正。
等级赋分制是为了解决以上弊端而生的。它有效克服了由于考生群体不同、试卷难度不同造成的不公。
通过规则换算成等级分,以名次为标准,让不同科目具有可比性。不再以分数为评判标准而是以单科成绩在总排名中的名次为标准。
如果在一所学校中,选择物理学科的学生很多,并且选择传统“理综”的人数也很多,那会出现一个问题,学霸之间的竞争会被赋分制拉开差距。
比如在一个班级中,大家的物理分数相差无几,可能差1-2分,但这只是原始分数,但赋分之后,可能差距就会很大。然而这只是学霸之间的差距,那普通学生呢,赋分之后,很容易成为“炮灰”,分数会显得很低。
由此可见,在受欢迎的学科中,只有“顶级学霸”才能凸显其分数,其他人很难脱颖而出。并且试题越简单,赋分之后的差距就会越大。
如果在高考当中,某一选科科目的难度增加,那从整体优势来看,名校学生会占到更多的优势。
并且试题难度越大,他们所突显出来的成绩就会越明显,对于一些中等偏下的学校而言,可能就会落后得比较明显。
因此,高中生在选科时,不要盲目地选择竞争难度大的科目组合,如“物化生”;因为在新高考的赋分制度下,普通学生并不占优势。

赋分模式下,选择人数越多,赋分结果就越趋于合理,选择人数越少,偶然性就会越大。
影响考生赋分成绩的因素包括学生排名、选考学生层次、学科及试卷的难易程度、选考人数等。
总而言之,赋分制度下不仅要求考生考虑自身的成绩,还要考虑本省其他竞争者的成绩。
由此可见,想要在高考中脱颖而出,选科方面,家长和学生一定要慎重。可以参考帮帮近期的次推《选科关键词》,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